农夫的崛起

第十二章:卤水点豆腐(中)

    杨康在父亲走后,就清醒过来,趁着早上脑子清楚,背了一遍千字文,把百家姓中比较难写的几个字写了一遍,用他才知道的音标标注。

    吃完饭,时间已经不够了,为了不迟到,他一路小跑的进了私塾,在上课钟声响起的最后一秒进了教室。

    为此夫子还训斥了他,第一堂课他都没有听好,几次提问都答错,很是挨了几下教鞭。中午休息的时候,他才有空整理一下仪容,用洗脸巾把脸擦干净,吃完午饭就找个地方休息。

    中午几个同窗看他心情不好,过来安慰,都被他以家里有事打发了。其实是他有些闹肚子,昨天晚上跑了好几趟茅房,早上跑了一路,有些虚。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厨子要了热水,喝过之后好多了,中午休息好了。下午第一堂课,精神恢复过来,夫子也发觉他身体的异状,上课没有再提问。

    《百家姓》中的几个难写的姓氏单独拿出来,让童子们书写一遍,已经练习三个多月的字,大家不再写的歪歪斜斜,蔡襄的字帖已经练习的有了模样。

    《声律启蒙》已经开始学习了,还是夫子读一遍,大家跟读,然后把一些常见的对仗列举出来: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最后下课的时候还出了一个对子当做作业:望明月,思嫦娥,情义难忘中秋念。第二天大家需要把自己对出的下联在课堂上说出来,夫子说完作业就拿着教鞭走了,刘峰赶紧跟上父亲。

    杨康由于身体还没恢复,慢悠悠的收拾桌子,骆轩则是再想下联,皮山河想着到哪里玩。三人出了私塾,皮山河打算去看看书铺有没有新到的话本,就最早告辞离开。

    骆轩也想着下联,急匆匆的回家,打算翻翻书本,看看有没有好的答案。杨康刚走出不远,就遇到自己父亲,坐着牛车,上面有两麻袋,还有许多礼物。

    “父亲,你怎么在这里,车上的是?”,杨老汉帮着杨康把书箱从后背拿下来,放到牛车上,用眼神制止儿子继续问下去。

    坐着牛车,杨康有些好奇,一大早父亲去了哪里,怎么会和他遇到。一路上父亲很是沉默,到家之后,和母亲一起把礼物和两袋不知道什么东西搬下车。

    等牛车离开之后,他才开口:“康儿,大豆买回来了,就是麻袋里。全是你二叔帮的忙,还有一些礼物,都是二叔送的。以后你成材了,要想着二叔一家啊。”。

    杨康把麻袋打开,全都是上好的黄豆,怎么做豆腐,杨康早就准备好了,不过今天已经很晚了。他让父亲先弄十斤黄豆泡水,等明天开始制作,具体方法和卤水怎么调配都告诉父亲了。

    二叔送的礼物有三样:布匹,腊肉,点心。布匹都是棉布,一共三匹;腊肉用三斤左右,全是上好的里脊肉。点心应该是翠微阁的桂花糕,白白嫩嫩点缀着黄色桂花蜜,拿起一块送到母亲嘴边,她咬了一块,就让杨康吃。

    晚饭,切了腊肠,和豆角一起炖煮,主食是馒头,还是杨康要求的。面粉还是从粮食铺子买的,价格挺贵的。主要是做抄手剩下的,还做过一顿面条,做了饼子。

    夫子留下的作业,杨康冥思苦想结果对的下联:盼清风,想后羿,绝情难敌月宫冷。真是想破脑袋,仔细斟酌草草了事,写下下联,早早入睡。

    天还未明,有虫鸣声惊醒,明月已暗,晨光微醒。一大早杨老汉就穿衣起床,豆子泡了一夜,已经发软,昨夜他凑着月光做了卤水,家里专门找石匠做了一个小型的磨盘。

    磨豆子的声音很细微,却也把杨康吵醒了,他洗了脸清醒多了,父亲已经磨了一大桶豆浆。杨康结果磨盘摇杆,围着它开始快速的转圈,杨老汉怎是一边加水一边加入黄豆。

    两个人速度快多了,母亲醒来之后就开始把磨好的豆浆过滤掉豆渣,然后放入锅中开始煮,煮的时候要不停搅拌等煮开之后,关火,用卤水开始点豆腐,等着成了豆花之后,把里面的水过滤掉,放入模具中压实,放置一个时辰,豆腐就做好了。

    杨康没有等豆腐做好,就急匆匆的跑着去上学,这次比昨天好一些,进入课堂的时候,还没有上课,他用汗巾擦干汗水,把书本摆放整齐。

    “杨兄,你下联写好了没?”,骆轩靠近杨康桌子旁,用手捅了捅他,杨康刚要回答,上课钟声敲响,刘夫子拿着教鞭走了进来,大家立刻静音了。

    一开始,刘夫子并没有直接让大家读自己写的下联,而是继续教《百家姓》,夹杂一些人物故事,像是项氏,就讲了西楚霸王项羽,人物生平,怎样反抗暴秦,怎么兵败自刎乌江。

    在一个个小故事中,大家对于姓氏有了了解,也认识了许多历史中的名人。《百家姓》就在一个个名人故事中,学完了,最后的一炷香,就是让十二人把自己写的下联念出来。

    第一个是刘峰:望明月,思嫦娥,情义难忘中秋念。下联对的是:观昊天,想月宫,岁月流逝海枯竭。

    骆轩下联对的是:喝桂酒,品月饼,亲人相聚庆团圆。应该是对的最准确押韵的,只是夫子眉头紧皱。

    紧接着就是杨康的下联:盼清风,想后羿,绝情难敌月宫冷。其他的人有的胡乱乱对一通,还有的课上临时想,最后好几人被打了手板,被夫子训斥:竖子不足与谋,不足与教。

    他们三人到时没有被训斥,只是夫子看骆轩的眼神有些不对,怎么对的好了还不满意,杨康有些不理解。

    反而是骆轩有些心虚,他昨天回家就开始研究,自己试着对了好几个下联,怎么也不满意,最后听着母亲在考察妹妹认字,正好说道对对子,就把下联说了出来,他一听这不正好么,确实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