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一世界

第二十三章 第一次远征

    这场战斗赢的干净利索,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很及时的好消息,不但增加了军队的信心,也给府城中的百姓,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武大山击败敌人前锋后,挥军北上,径直往泾阳县开进,摆出一副直取李自成大营的态势,逼迫起义军集结起来,与新军决战。

    这属于阳谋,李自成要么召集部队来应战,要么就得放弃庆阳后撤。

    如果正面应战,不论他聚集多少部队,只要摆开军阵硬碰硬,新军都有把握一战而胜。

    怕的是,对方不与我们决战,没完没了的派小部队轮战,我们的弹药生产没法支撑这种消耗。

    如果李自成后撤,那么对西安府的包围态势,自然也就化解了,不过这种化解,只是短暂的缓和了危机,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面对武大山的强势进军,李自成不得不做出反应,他派出数只部队,在沿途阻击新军,这种拦截只能说聊胜于无。

    奉命拦截阻击的民军部队,无一不是一击即溃,从开始一万多人,增加到两万多人,最后更是派出五万大军,依托彬县县城阻击新军。

    李自成认为,五万人的拦截部队,人数是新军的两倍还多,又据城而守,应该能抵挡新军的进攻。

    但是结果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仅一天,新军就攻陷了城池,还顺手歼灭了一万余守城士兵。

    驻扎在城外互相策应的另两路民军部队,听到城池方向的炮声,按照预定计划赶来包抄夹击,路上却被地雷炸的人仰马翻,好容易心惊肉跳的趟过雷场,赶到战场,城池却已经被攻陷。

    新军把大炮架在城头,向这两支部队猛轰,他们甚至都没能冲到可以射箭的距离,就丧失了进攻的能力,许多部队开始自行离开战场后撤,士兵们打死都不愿再往前冲。

    武大山站在城头,看到民军怯战已露,立刻命令骑兵出击,两个骑兵连三百余人,分成两队向这两支民军发起冲击。

    别看这些骑兵人数不多,但各个装备着转轮卡宾枪、手榴弹、马刀、骑兵长枪。

    他们并不直接冲阵,而是骑马绕着民军开火射击,打完子弹就控马远去重新装填,然后回来再打一轮。

    民军哪见过这样的战法,被一轮一轮的射击打的成片栽倒。

    有些民军士兵丧失了理智,冲出阵列想近身肉搏,却跑不过骑兵的马。

    另一些民军都扎堆挤在盾牌后面,以求自保,但他们依然被穿透的子弹射杀。

    就这样打又打不着,躲又没处躲,最后全军崩溃,四散而逃。

    骑兵们从后面追赶着溃逃的民军,但是并不攻击那些零散逃跑的,只冲击那些聚集成群的人,目的就是把他们打散、打乱。

    这些民军大多数都是被乱世裹挟的百姓,只要他们不再聚集,也没必要赶尽杀绝。

    此战过后,李自成终于明白,眼前这支部队的非常之处,于是发布命令,调集所有军队向庆阳集结,这正好如我们心愿。

    那些盘踞在西安府周边的民军部队,开始快马加鞭向新军包围过去,新军就像一块磁铁,把包围西安府的民军部队,全吸走了。

    武大山率领部队一路攻击前进,所向披靡,但他很快就觉察到,民军似乎开始改变战术。

    围过来的民军,不再和新军列阵对战,开始围着新军挖沟设壕,筑胸墙,堆土垒,各种土木工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

    新军往前攻打,正面的民军就往后撤,其它方向的民军则跟着进逼。

    就这么拉扯纠缠,就是不和新军交战。

    随着回援包围的民军越来越多,所挖筑的工事壕沟也越来越密集,整个平原,山谷被挖的支离破碎,如果从上空往下看,就像一张方圆百里的蛛网,而新军就像掉入蛛网中,左突右冲的猛兽,它越是挣扎翻动,在蛛网中陷得越深。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事面积越来越大,留给新军运动展开的空间,也却越来越小,到最后,民军甚至把壕沟挖到新军后路,导致运粮的马车都无法通行。

    此时,新军距离庆阳城,已不足百里,但这百里之距,却再已无法向前移动半步。

    到这里民军也开始不再退让,而是利用工事进行阻击,他们躲在壕沟中躲避大炮,利用胸墙抵御子弹,等新军靠近,才从掩体后杀出,用弓弩火枪猛烈射击,然后冲上去近身肉搏。

    新军伤亡开始大量出现,前面经历了大小五次战斗,也仅有一人阵亡,十余人受伤,可现在仅一个上午,就有十五人阵亡,百余人受伤。

    拿着手里的战报,武大山深深的叹了口气,随后无奈的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可是当新军掉头回撤时,发现回去的道路,已经被同样密集的工事阻断,新军打过一道阵线,眼前出现的,却是一道更加坚固的阵线。

    民军怎么可能轻易放新军后撤,所以抵抗阻击的非常坚决,于是战斗变成了残酷的阵地争夺战,新军为了夺取每一道壕沟,每一段胸墙,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那些民军士兵悍不畏死,躲在土堡里,即使土堡被炸烂也不出来,但是等新军士兵一靠近,他们就怒吼着,从残破的废墟中一跃而出,顶着密集的子弹,把最近的人砍倒。

    新军后撤的第三天,再也打不动了,因为他们的炮弹已经全部打完,老式火炮的弹丸还有,但火药已经用尽。

    粮食只能再维持一天,子弹已经全数下发到士兵手中,但每个士兵的弹药,也只有满携带时的一半,情况已经来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武大山不得不命令士兵,就地修筑工事,进行防御。

    其实工事都是现成的,民军早都挖好了,只需要稍加修改就可以用。

    所有的新军士兵,都陷入到绝望之中,因为他们清楚,帝国没法在短时间里,再组织一支强大的部队,来救援他们。

    武大山在阵地中巡视,跨过那些抱着枪,蜷缩在冰冷战壕里,冻得瑟瑟发抖的士兵。

    一位后勤官跑到他面前,敬个礼问:“武统领,粮食已经一颗也没有了,炊事员问能不能,嗯,能不能……。”

    这人吞吞吐吐的,就是不把后面的话说出来,但武大山已经猜出了他的意思,他冷冷的看着那人说:“能不能杀马?”

    后勤官低下头,点了点头。

    武大山眼中满是愤怒,可转瞬,怒火又消失了。

    从他掌管帝国军队开始,就下过严令,任何人不得杀死食用军马,可是眼下,已经由不得他坚持了。

    他把脸转到一边,看着远处民军的军阵,用沙哑的声音说:“通知下去,我命令他们杀马!先从我的坐骑开始。骑兵们有意见的话,来找我说。”

    后勤官沉重的应了一声,转身去了。

    同一时间,民军的日子也不好过,新军人数只有两万多人,但包围他们的民军足有二十万人,供应粮食的民夫,征粮队等后勤人员不下十万。

    这么多张嘴,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粮食,况且现在还是深冬季节,属于粮食匮乏时段,供应就更困难了。

    为了能尽快结束围困,民军不断的发起进攻,从四面八方围攻新军。

    但每次进攻都被打的惨败而归,离开掩体的民军,就是一个个旷野上的靶子,新军蹲在战壕,矮墙后,从容的瞄准射击,一打一个准。

    于是局面就僵持了下来,谁也奈何不了谁。

    总体局面上,肯定对新军更加不利,因为粮食已经见底,任何军队都不可能战胜,饥饿,这位强大的敌人。

    在新军被围住的同时,跟在后面的孙川亭就已经得知消息,他马上派了一名骑兵,飞奔回西安府报信,同时集结手中的部队,准备前往救援。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手下这些明军,居然拒绝执行这个命令。

    他们看到新军被民军主力军围困,立刻又转变了看法,认为大秦帝国也没什么前途,不值得为这样的小势力卖命。

    孙川亭下令,抓了两个带头抵制命令的军官,结果竟闹起了兵乱,几千士兵围住大营主帐,向孙川亭要人。

    要不是警卫排及时赶到,他很可能当场就被乱军给砍了。

    警卫排是从新军派来的,装备着转轮卡宾枪和手榴弹,他们围住大帐,把枪口对准那些乱兵,警卫排长朝天鸣枪,高声喝令让乱兵后退,才勉强镇住这些人。

    场面稍稍平静些后,孙川亭越过警卫,站到乱军面前,大声的向士兵们演讲,向他们解释政策,解释帝国、工业化会带来的美好生活,以此感召这些人。

    他激动地说:“想想你们自己,想想你们家人过的苦难日子?难道你们想让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孙子,也永远过这样的日子么?现在就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由你们自己,亲手创造一个吃得饱,穿得暖,的公平朝代,一个历代君王都从没实现过,也从没承诺的美好时代。你们难道不愿意,为过上这样的生活奋战么?”

    此刻的孙川亭身姿挺拔伟岸,一身正气感染了下面的士兵,士兵们终于返回了军营。

    虽然士兵们赞赏这位统帅的气概,从心里开始接受孙川亭的领导,但他们仍然拒绝出击,去营救新军,理由是敌人太多,己方军力根本不足以对战。

    孙川亭反复劝说,协商,都不能说服士兵。

    最后无奈拿出了军资,出钱从军队里雇佣敢死队,去的人每人二十两银子,救出新军翻一倍。这才召集到三千多人。

    他带着这支部队火速出发,前往救援武大山。

    在这次出征时,孙川亭手下的明军部队,进行过一次装备补充,补充的主要还是冷兵器,为了增加一些战斗力,他从工业镇武器库,申请了一批枪盾兵的盾牌,和钢质胸甲。

    他将这些胸甲装备给警卫排和一些长矛手,然后把他们重新编组,组成十几个进攻小队。

    每个小队,由两名刀盾手,四名步枪手,两名掷弹手,四名长矛手组成。

    作战时刀手持刀盾走在队伍前列,后面依次跟着步枪手,长矛手,掷弹兵。

    以类似现代军队CQB作战的形式,进入壕沟和土垒中清剿敌人。

    根据地形位置不同,还可变换不同阵型。

    正面进攻时,两名刀盾手并排走在最前面,掩护跟在后面的其余士兵。进入壕沟后,队伍向两侧排开,刀盾手分别在小队两头,用盾牌抵挡可能的进攻,其余士兵则被夹在中间。

    战斗时,步枪手躲在盾牌后射击,解决远距离敌人,掷弹兵向敌人聚集处投掷手榴弹,长矛手负责刺杀冲近的敌人,掩护步枪手和掷弹兵。

    不得不说,用这种战术对付躲在堑壕里的敌人,非常有效,民军缺乏大炮,野战环境也没有大型床弩等设备,能用的只有弓弩,这些武器对于表面附着钢甲的盾牌,完全没有效果。

    正式作战开始,突击队靠着盾牌的掩护,前进到堑壕边沿,掷弹兵先扔一轮手榴弹,随后步枪手射击,打掉面前堑壕里的敌人,突击队跳入壕中,变成一字长阵,接着沿堑壕一路杀过去。

    步枪手从盾牌后探出枪管射击,堑壕里异常狭窄无遮无拦,只要开枪就能命中,有时一颗子弹还能穿过几个人。

    那些趁着步枪手装弹,冲近的民军士兵,用弯刀、长矛攻击,却只能打在盾牌上,可是盾牌后猛刺出来的长矛,却将他戳个对穿。

    突击队就这样配合作战,直到清理完整条堑壕。

    经过五天鏖战,孙川亭的救援军,终于打通了包围圈,在武大山已经绝望,准备炸毁大炮拼死突围时赶到。

    眼见包围已破,武大山立刻命令部队攻击前进,向孙川亭部队靠拢。

    两支部队合兵后,没敢停留,趁敌人还没重新调兵合围,快速撤出了包围圈。

    民军当然不能甘心,尾随着新军,发动了好几次突袭进攻,但在武大山和孙川亭的运筹安排下,这些进攻要么被后卫部队击退,要么被隐藏的伏兵偷袭,都没能成功。

    新军终于有惊无险,撤回到了西安府境内,在府界处驻扎下来,阻挡尾随而来的民军部队。

    至此针对李自成的第一次远征,就这样结束了。

    武大山虽然克服了困难,把大炮都带了回来,但人员和其它装备损失依然不小,最主要的是,我们的战略目的没有达成,民军主力尚在,李自成也还活着。

    在接风大会上,我抱着武大山和孙川亭,激动地直掉眼泪,甚至有些失态的说:“你们可吓死我了,五年了,我以为这五年的进度,就要废了呢!”

    我可不是假惺惺,是真的高兴。

    刚接到新军被围困的战报时,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这支部队损失掉,我手里就没有可以抵御进攻的部队了。

    重新组建军队需要时间,而时间又是极度稀缺品。

    现在武大山把部队带回来,我又有了继续操作下去的本钱,不然我就只剩下,摸树回家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