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闻北伐

第30章 时局(二)

    王恬来到武进城下时,顾飏陆纳的消息也传来。两人总算是安全到达御亭,王恬进攻武进的消息也被传达到虞潭、王舒、庾冰处。

    吴兴、会稽、御亭各处反应不一。

    王恬是吴国都尉,率军在武进行动,自然归虞潭节制。

    虞潭听闻王恬在武进机动,直接写了封信给王舒,要王舒尽快将那一万会稽军派到吴兴协防。

    虞潭颇有些王舒不把这一万会稽军派来,御亭的一万会稽军便不会去武进的意味。

    毕竟御亭的一万会稽军是虞潭的弟弟虞騑所领,虞潭这个自信还是有的。

    自从王恬自吴国起兵后,王舒便接到了王恬的传信,要求王舒派一万兵去协防吴兴。

    王舒接到王恬的信时是不以为然的,但如今韩晃已经西来,王舒就算再不情愿,协防吴兴还是需要的。不然若是韩晃破了吴兴,浙东便将受到苏峻威胁。

    王舒此次本就已经失去了进攻立功的机会,若是再让自己的防区受到威胁,说不定有过无功。

    更别提那个不省心的侄子王恬了,若是真的让他出现什么意外,以他对兄长王导的了解,说不得还会责怪他。

    王舒在收到虞潭的信后,很快便以自己的儿子王允之为行扬烈将军,以朱焘为行扬烈司马率精锐五千,前往吴兴。以抚军司马陈孺率军三千,屯于武康,防备韩晃自故鄣(今安吉)偷袭。

    而御亭处的庾冰,对待王恬的态度颇为复杂。

    回到御亭的顾飏和陆纳对王恬极尽抨击,说王恬在战场上急切冒进、不顾大局。翻译过来就是王恬不该拿他们做诱饵。

    可王恬自己也是诱饵。

    但顾飏陆纳有话说的,你王恬自己想死不要带上他们。就算你王恬拿自己当诱饵,也不该算计他们二人。

    二人坚持要庾冰这个吴国内史免了王恬这个吴国都尉的职。

    顾飏、陆纳二人是顾陆二氏如今在吴中的头面人物,庾冰自然不会恶了他们。更何况,王恬本来就是个行吴国都尉,免了也就免了。

    顾飏还要求庾冰向监浙西军事的虞潭明言,由于王恬的支援不力以致无锡破城;由于王恬与苏峻勾结,王恬才过无锡而不攻。

    庾亮有些无言了。

    王恬为尽快整编降卒,将历阳军尸首全部安葬,只将他们的甲胄派人运送回御亭以统计军功。

    同时还有部分吴国溃卒可以为证,王恬确确实实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这是庾冰都无法否认的。

    怎么到了顾飏这里,就变成了王恬为了立功,罔顾顾飏的无锡,故意坐视无锡城坡,才有了伏击的胜利。

    城破的责任是王恬的,伏击的胜利也有我顾飏一份。

    庾冰对顾飏的无耻甚为不屑,但还是将顾飏的话稍加润色后,将此次伏击之战的过程修改成了一个全新版本,同时移送虞潭与王舒,要求严惩王恬。

    毕竟顾陆而是在吴中家大业大,能够打压王恬,拉拢顾陆二家,庾冰知道怎么选择。

    那顾飏就是傻子吗?他不知道这样会引至琅琊王氏的仇视?

    当然不是,他知道他的理由拙劣,但再拙劣的理由也是理由。自从王导出奔白石,陶侃上书表职后,天下的明眼人都对朝廷的局面有了新的认知。

    待到苏峻之乱平后,朝堂之上最有权势的五个人将是陶侃、温峤、郗鉴、庾亮、王导。

    以上排名分先后。

    陶侃自然不用说,虽然陶侃在初期有所犹豫,甚至还和苏峻有些接触,但总归是握有强军,拥有主动权。即使陶侃不帮苏峻,荆州军若是不顺流而下包围石头城,仅凭江州军,是平不了苏峻的。

    温峤自然也不必说,在苏峻还没攻占建康的时候,温峤就首举义旗。也是温峤一直在和陶侃沟通,弥合陶侃与庾亮的矛盾,可以说,虽然陶侃是义军盟主,但温峤才是灵魂。

    郗鉴虽在苏峻攻占建康后以各种理由踌躇不前,但偷袭祖约得手后,彻底断了苏峻的后路与援军,可以说是给了苏峻致命一击。

    至于庾亮以及王导,其位次可能有所争议。虽然此次苏峻之乱由庾亮引起,但庾亮起码是为了消灭对于朝廷的不利因素,并且后续的行为也表明庾亮是忠于朝廷的。

    更何况,不论怎样,庾亮是小皇帝的大舅。

    而王导呢,苏峻攻占建康后,任命百官,王导仍然是朝廷明面上的第一人。若是王导没有出奔白石,其甚至可能被战后清算。

    须知这五人中,陶侃是王导的对头,庾亮自不必说,温峤与郗鉴在王庾之争中属于忠于朝廷的一方,并未有明显的倾向。

    但若要仔细区分,温峤是庾亮的好友,郗鉴与王导是亲家。

    琅琊王氏对朝廷的忠心本就在王敦之乱中倍受考验。

    王敦出自琅琊王氏,作乱两次。

    第一次自荆州顺流而下,王导甚至是支持他的从兄王敦作乱的。王敦作乱成功后,琅琊王氏的权势达到了顶点。

    战后仅仅因为王导认为时任左仆射周顗周伯仁没有替王导在皇帝面前求情,就默许王敦直接杀掉周顗。

    后来王导才知道周顗其实是替王导求过情的。王导才说了那句著名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王敦第二次作乱时,若不是王敦病死,司马氏还能不能做皇帝都未可知。

    也是自王敦之乱后,先帝才有意扶持庾亮对抗王导。

    此次苏峻之乱,王导对朝廷的忠心依然备受疑虑。

    而王舒,王导安排在建康外的棋子,又因为陶侃的一纸命令,直接被困死在了会稽。

    可以预见,战后的权力分配,不仅会分配庾亮留下来的真空,王导的权力也会受到影响。

    琅琊王氏的衰弱,将在苏峻之乱后加快。

    而王恬北进武进,可以说是琅琊王氏在苏峻之乱中唯一能够摘得的胜利果实了。

    若是困住王恬,琅琊王氏在苏峻之乱中几乎难以取得进展,仅有的功勋几乎都是王恬取得的,杀张健、借王导名传太后令起义军、伏击无锡历阳军。

    如今庾冰顾飏要做的,就是污了王恬已经取得的功劳,断了王恬后续取得功勋的希望。

    他们如今就像是鬣狗,等着王导的轰然倒塌。

    远在武进城下的王恬不会知道这些,他更搞不懂这些政治上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他只想尽快拿下眼前只有一千人把守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