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燃明

第二百五十二章 怀远 1 胜利的活着是前提

    皇极殿,大朝会。

    几位大臣出班而站。

    王战看着御案上的几封奏疏,眉头微皱。

    今天是天启七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马上就到除夕和正旦了。昨天胜利归来,大阅三军,王战本想在今天召开一次大朝会,简单说几句就给臣子们放假——再是心急于国事也不差这几天,哪怕是昨天孙承宗抽空汇报了一些似乎紧迫的南方上来的奏疏,王战也还是这样打算的。大势俱在掌握,他也想轻松轻松,所以连孙承宗等人汇报的这段时间的某些情况,王战的回应也只是“跳梁小丑,诸公不必放在心上,他们只是自作孽罢了”,只打算秘密传旨给内操军,没打算立刻在朝廷上发作耽误大家过年。只是他实在没想到,居然有人比自己还急于国事,赶在今天上疏。

    许多大臣对郭允厚等人也是侧目而视。

    大曌官员可以放假的节日有三个,正旦,上元,冬至。

    冬至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在华夏老祖宗的圭表上表现为日影最长。过了冬至,太阳就一天比一天高,圭表上日影则一天比一天短,预示着严冬的转折来临,温暖的春天将要到来,预示着春种秋收、一年的富足,所以无论朝廷还是民间,也都非常重视冬至这个节日,以致民间称之为“冬至大如年”。

    上元节就是正月十五,民间俗称为元宵节。

    大曌的正旦则是民间俗称的正月初一、春节,也称为元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华夏农历历法中的开元第一天。

    正旦每年都是与除夕连在一起放假。除夕不用说了,就是俗称的大年三十,正旦的前一天,一年之岁尾。二者连在一起,正是岁尾年头、除旧布新之意,亦是岁岁年年延绵不绝之意。体现在具体过法上,除夕要守岁,一直到正旦天明;正旦日则要五更焚香,放纸炮,要将门环或门栓杠木向地上抛掷三次,抛出的门环或杠木要在地上崩的高、崩的响脆、崩的次数多为好,名曰跌千金。

    正旦这天还要喝椒柏酒,吃饺子,贺新年,之后直到正月二十,民间各种击鼓踏歌、戏曲演艺、花灯舞龙、打把势杂耍等娱乐活动层出不穷,热闹一正月。

    节日还是这几个节日,但大曌这三个节日在国初太祖、成祖和现在的休假时间是不一样的。国初太祖时春节只有两天,现在的春节则是放假时间最长的节日,把除夕、正旦和上元节都囊括了,从腊月二十四一直放到正月二十,接近一个月的时间,给予了官吏充分的休假探亲时间。

    按照这样的放假时间,今天已经是在假日当中了,远方的亲人与即将到来的团员已经占据了每个人的心思,人心已经不在朝堂政务,所以有人这时候上疏,难免让大家讨厌侧目。

    奏疏有礼部尚书来宗道的,有户部尚书郭允厚的,还有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蔡毅中、博士邓光舒、王裕心、助教张翰南、徐伯征等人联名而上的,原因是他们知道了阅兵中鞑塔尔俘虏右手上缠的白布是怎么回事:除了察哈尔部,其他所有俘虏男子的右手大拇指都被斩去。

    虽然这些大臣们也知道,斩指之后,曌军用开水煮过的白布包扎、用皇帝让酿酒匠酿出的据说能消灭瘟疫戾气的酒精对伤口进行了清洗消毒,但是这些大臣还是觉得此事残暴不仁。尤其是在已经取得大胜、敌军已经丧胆的情况下,对降俘施以这种惩罚,他们觉得还是太过不仁,有违圣人教诲。

    除此共同的原因,除了希望不要再有此种残暴不仁之举,这些奏疏中亦各有诉求。

    来宗道和国子监诸人希望行仁义、柔远人、少刑杀;郭允厚希望减少军费,认为东奴北虏一定会俯首来投,没必要再加大练兵、徒耗民财,只需挟大胜余威,行怀柔羁縻之策便可,甚至连奴儿干都司的卫所都不必重建。

    而王战看过奏疏之后猜测,除了断指这一表面原因,除了行仁义、柔远人、少刑杀、减少军费、行怀柔羁縻之策这些诉求,恐怕还有隐藏着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内心里,除了少数大臣,文臣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想皇帝的新军再发展壮大下去,这是几乎所有人都不能宣之于口但却是最迫切的想法。

    否则,刚刚取得一场胜利,远没有奠定长久太平之基,这些人就急于展现所谓“仁义”,急于实行他们所说的少设流官、少做干涉、任其自生的所谓“宽仁”羁縻,什么意思?蠢?

    王战觉得,一小半可能是真的蠢,另一大半,极大可能是起了一些其他的心思:将这些都隐隐地指向他们所谓的“仁政”——轻徭薄赋的仁政。至于这徭役是对读书人轻还是对种田之人轻?田赋是对读书人薄还是对种田人薄?仁政是对读书人仁还是对种田人仁?那就不用宣之于口了。

    尤世禄新招收回来的七万新军,连军饷,带军械,铠甲、铳炮、冬夏衣装,还有日常耗费如饮食、火药等,如果什么都备足、都不拖欠克扣的话,一年恐怕至少三百万石,再加上历年积欠,户部压力确实巨大。但对于这些文臣来说,这巨大压力仍然仅仅只是表象,背后才是更令他们恐惧的事实,那就是皇帝手中军权的稳固、军力的扩大:皇帝手掌强军,则田赋商税之事便难改,旧日的特权便很难恢复,他们所谓的“仁政”便再无恢复之望。

    王战觉得,这就是他们藏于心中的隐秘,只是郭允厚等人没将这个理由宣之于口罢了。尤其是在已经有了那么多封奏疏的情况下,他们居然没提南方商贾人心惶惶、盐粮价格暴涨的情况,更让王战确定了自己的猜测,这些人,显然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王战相信,只要今天自己稍一动摇,按照他们所想去施行“仁政”,他们立刻就会再压上江南的那些奏疏,则一切对于他们都会水到渠成,他们会把一切都引到他们想要的方向。

    “这是拿出了以前文斗的那些迂回曲折的打法?”王战心里实在是不以为然,甚至是有些嗤之以鼻,只觉可气复可笑。

    “为何不提南方的事情?总不会是翻然悔悟了吧?”礼部尚书来宗道,户部尚书郭允厚,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蔡毅中,王战目光扫过他们,心中冷笑:跟朕打心理战?等着吧。

    而在嗤之以鼻之中,王战心中也升起极度的厌憎。不仅是对眼前这几人,而是对他们整个的阶层、整个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孙承宗呈上的奏疏中看到苏北鲁南的时候,他的这种厌憎便已经极盛,此时更是达到了顶点。

    “说说你们的理由吧。”看着这些满口仁义的人,王战淡淡地说道。

    “启奏陛下。”国子监祭酒蔡毅中上前施礼:“圣人教诲,‘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今我朝大胜,斩首四万,敌已丧胆,东奴残军溃逃,北虏全军不战而逃便是明证。如此情势,正当恩威并施。如今威已立,恩未施,正当施恩以来远人,怎可令其男丁俱皆断指?此非徒增怨恨,尚有何益?”

    蔡毅中久掌国子监,本就风采过人,此时身躯挺拔,拱手之间长须微拂、大袖轻飘,口中畅言圣人教诲,显得十分有说服力,殿上许多人听完了都微微点头。

    “哦?你们也是这般看法?”王战看向蔡毅中身后诸人。

    “启奏陛下,微臣亦是此等看法。”来宗道等人略微闪动了一下眼神,余光微瞥,齐声回答。

    “嗯......”王战微微前倾,双手轻扶桌案,看了看蔡毅中之后又看向群臣,“蔡爱卿说‘如此情势,正当恩威并施’,那诸位爱卿可曾想过,当前情势的前提是什么?”

    “前提......便是德胜门大胜。”稍静片刻,略略犹豫,还是蔡毅中回答。

    “没错,便是德胜门大胜。其实凡事都有根本,施恩柔远也是如此。若命都没有了,死人还如何向敌人施恩?敌人又如何需要死人施恩?今日若无德胜门大胜之威,我大曌可能有施恩之机?此战若是败了,鞑虏可会向我等施恩、向大曌百姓施恩?”王战似笑非笑,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