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暴君:打造巅峰大明

第四十七章 内阁加人

    “孔贞运年龄过大,让他继续留在翰林院,选择较为年轻的陈子壮与周应期!”

    朱由校选择周应期,不选孔贞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方从哲继续施恩,同时也向其它官员示意他对方从哲的倚重。

    “是,陛下,臣领旨!”

    看着方从哲就这样获得了十分难得的军政府书办名额,站在一旁的顾秉谦只有羡慕的份,同时更加坚定了他要入阁并成为首辅的决心。

    “好,军政府的事情就这么定了,首辅回去后,尽快通知兵部与户部,让他们早做五天后会议的准备!”

    “是,陛下,臣遵旨!”

    对于皇帝最终选择了自己同乡周应期,方从哲心里自然是非常满意。

    除了同乡将来后继有人外,也表明了皇帝在未来将会继续倚重他的信号。

    方从哲与顾秉谦两人走后,朱由校朝一直在一旁伺候的卢受说道:“卢公公,司礼监这边可有合适的推荐人选?”

    “回皇爷,老奴不敢有推荐,一切由皇爷定夺即可!”

    作为皇帝的奴仆,卢受十分清楚自己的定位,那就是不敢轻易替皇帝做决定,一切听皇帝的。

    “没事,你在司礼监多年,对于一些后进之人,肯定十分了解,说说无妨!”

    “是,皇爷,那老奴就斗胆举荐一二!”

    装作思考了一番后,卢受这才继续回答皇帝要求的举荐人选:“司礼监的年轻人中,老奴以为张国元与卢九德两人做事比较麻利!”

    沉吟片刻后,朱由校也懒得琢磨了,直接答道:“好,就他两人了,五日后武英殿的军议,除了司礼监之外,也记得提前通知曹化淳!”

    “是,皇爷,老奴记住了!”

    回完话的卢受,没有因皇帝同意了自己的举荐,而有任何的情绪波动,而他所举荐之人,卢九德是他十分受用的干儿子,至于张国元,的确是干事麻利,嘴也够甜。

    “好!”

    接下来的时间,朱由校脑海中继续盘算着该由何人接替韩爌离开后的内阁空缺。

    虽然之前有过几次思考,但都没有最终的结论,但现在方从哲慢慢有一种没有对手的感觉。

    虽然朱由校不希望看到党争愈演愈烈,但内阁与朝堂只有方从哲一人发声也不妥,尤其是在自己几乎不上朝不见中低级官员的前提下,就更需要另外之人向自己传达朝中不同的声音。

    吏部尚书暂时还是由方从哲兼着,而且朱由校也暂时不会去掉方从哲的兼职,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辽东危机被缓解之前。

    至于左侍郎王永光与右侍郎黄立极,不好意思,暂时离入阁还有点距离。

    户部这边,尚书李长庚有较为丰富的地方从政经验,而且在户部也待了多年,目前户部尚书最适合的人选,但他的人却在天津督促辽东军需粮草的调运,暂时无法回京。

    至于两位侍郎,毕自严与毕懋良资历尚浅,就算要入阁,也是几年之后的事情。

    礼部这边,内阁现在仅剩的两位大学士都是翰林院与礼部的词臣出身,若现在是国泰民安的大明中期,朱由校不介意继续选择礼部的三位堂官,但现在处于明末,显然不能。

    而剩下的刑部与工部,一直是关注度不高的偏冷衙门,刑部尚书黄克缵与左侍郎乔允升还都是东林党,自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剩下的兵部,历史上王在晋坚持的“三方布置策”,虽然有损天朝上国的风范,但却是最适合大明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这也是朱由校让其接任兵部尚书,而不是孙承宗的主要原因。

    兵部另外几位挂兵部侍郎的熊廷弼、袁可立、崔景荣与张鹤鸣,后两人东林党,不考虑,熊廷弼与袁可立暂时需要镇守辽东,等辽东局势处于一种均衡状态的时候,才能抽调其中一人回京。

    至于督察院、大理寺与通政司,有明一朝,几乎没有入阁的先例,不是朱由校不敢打破惯例,而是他们实在是与内阁不太搭。

    督察院管风宪之事,大理寺负责案件的终审,通政司是一个上传下达的机构,三者功能性太强,都不合适入阁。

    大明经过两百五十多年的勉力经营,最终还是走到了它的黄昏。

    现在困扰大明能否顺利运转的几个关键问题:吏治腐败、税收困难、土地兼并、军制破败、内外战事。

    说来说去,主要还是围绕吏部、户部与兵部开展,所以,新的内阁人选,将从三个部门中优先挑选。

    吏部已经有了方从哲,兵部有了孙承宗,户部没有,所以,现在需要补足户部这块短板。

    户部三位堂官李长庚、毕自严与毕懋良,李长庚湖广布政司黄州府麻城县人,今年才四十九岁,却有了二十五年的为官经历,目前看不出他到底是东林党还是齐楚浙党,算是中立派吧。

    毕自严山东布政司济南府淄川县人,比李长庚年长三岁,也很年轻,为官经历比李长庚还多了三年,勉强算是齐党,崇祯朝前中期十分得力的户部尚书。

    至于毕懋良,要不是毕懋康的缘故,朱由校都不会关注到他,能力如何,应该是不错,跟李长庚同一科进士,但却比李长庚年长了十岁,入阁还有点欠缺。

    三选一,现在李长庚与毕自严两人较为合适,二选一之后,朱由校很容易就做出了判断,那就是李长庚。

    想清楚这点后,朱由校并没有急于公布,而是继续思考武勋这边的军政府行走该由何人赴任较为何事。

    大明到现在,残存的武勋当中,现在还剩有五公二十侯三十伯。

    五公是魏国公徐弘基、英国公张维贤、成国公朱纯臣、定国公徐希与黔国公沐昌祚,黔国公世镇云南,排除。

    英国公张维贤已经是军政府大臣,排除,徐弘基在南京,跟藩王一样,早就成了废物,徐希在历史上的记载实在有限,而成国公朱纯臣记载虽然不少,但大多是不好的一面。

    所以,除了张维贤之外,剩下的四人都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