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宋:南北朝第一败家子

第二十九章 几家欢喜几家忧(下)

    谢晦站在那里,脸上毫无惧色,一副坦然自若的样子,仿佛对接下来可能的风暴早有预料。他直截了当地承认:“殿下,钱我确实收了,事情也确实办了。如果现在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裁撤,我估计不久后,弹劾我的奏章会堆积如山。”

    刘义真皱着眉,这种贪污受贿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此刻他仍然觉得头疼不已。他无奈地按着太阳穴,只觉得那里一阵阵地跳动着疼痛。

    他在心中苦笑,史书上把谢晦描绘成一个精明强悍、才智出众的人物,可现在看来,这家伙的贪婪也是名不虚传。

    “谢领军!”刘义真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满,“陛下如此信任你,将宫中宿卫的重任交给你,你就是这样回报陛下的信任吗?”

    谢晦却毫无惧色,他挺直了脖子,理直气壮地说道:“殿下,您这话可就不对了。我虽然安排了一些人,但并没有违反任何规定。作为中领军,选拔武官本就是我的职责。我虽然收了一些钱财,但同样也为陛下选拔了一批忠诚且有能力的青年才俊。”

    刘义真一听谢晦这套说辞,心说,这家伙真尼玛是个逻辑鬼才啊,按照这套说辞,这套说辞讲下来,他谢晦不仅无过,还有功,不仅把事情办了,还办的不错,收点辛苦费难道不应该?

    “好,好,好!”刘义真拍手称赞道,“既然谢领军你这么说,那想必你选拔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了?”

    “那是当然!”谢晦骄傲地抬起头,“我选拔的都是各士族中的青年才俊,他们绝对能够担当重任!”

    “既然如此,那我就放心了。”刘义真微微一笑,“陛下让我负责选拔青年才俊,开设武举,唯才是举。那么我们就应该通过考试来选拔真正的人才。谢领军,你对此有异议吗?”

    谢晦一听,自然是不愿意,但还没提反对意见,刘义真便说道:“自然不会闹得沸沸扬扬,现下就从这禁军宿卫开始,但凡是什长及以上军官都可以参加,考试主要分拳脚、马术、骑射、兵器、战术等五个科目,除了最后一个战术是文试之外,其余都是武试!但凡排名靠前,我便代为表奏天子,擢升三级,若是鱼目混珠,尸位素餐,我定然奏明天子,裁他出中军!”

    谢晦一听这个方案,便笑出声来,自信满满的说道:“殿下,若是如此,自然最好!”

    这个时代虽说门阀世家总爱空谈玄学,但毕竟大多数的生产资料掌握在这些人的手中,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被这些门阀掌控,虽然世家子弟中酒囊饭袋十分多,但着实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才俊,所以谢晦自然是有恃无恐。

    对于如此考试,谢晦是信心百倍,心说,难道门阀子弟还比不过那些目不识丁的白身?就光说战术文试那一条,便干掉了一批下级军官!

    “谢领军,若是到时候您安排进中军的子弟,成绩不理想,您该如何自处?”刘义真一脸坏笑的盯着谢晦。

    谢晦也是个爽快之人,一脸不屑的说道:“殿下,若是我选拔的子弟只要有尸位素餐被裁撤出中军的人,我必定奏请陛下,免了我这中领军之职!”

    “好!徐仆射,您作为本次改革中军的后勤大总管,可一定要做个见证。”刘义真见谢晦同意,便对徐羡之笑着说道。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徐羡之进了这屋子就没说过几句话,默不作声的在听了刘义真和谢晦的对话,自己儿子几斤几两,徐羡之心中还是有些成数的。

    所以当刘义真点到自己的时候,徐羡之左思右想之下,还是缓缓说道:“殿下,这见证我自然做,所以为了避免嫌疑,我将上奏天子,让我儿乞奴回家耕田修养,再不出世!”

    刘义真见这还没开始,就有人开始投案了,便笑着说:“徐仆射,您如此善解人意!识得大体,本王十分欣慰,等孤回京交差之后,定要表奏天子为您加官进爵!”

    “多谢殿下!”

    ~~~~~~~~~~~~~~~~~~~~~~~~~~~~~~~~~~~

    十五日之后,建康城内,大校场内。

    中军两万多人齐聚校场,一眼望去,人头攒动,却丝毫不显混乱。士兵们身着统一的铠甲,手持长矛或刀剑,肃然而立。没有多余的交谈声,只有偶尔传来的甲胄轻微碰撞声和旗帜在风中飘扬的声音。

    此时,刘义真不知道从哪弄了一身一身精致的皮甲,站在高高的阅兵台上,俯瞰着整齐列队的将士们。

    他深吸一口气,大声宣布:“陛下命我全权负责此次武举,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任务。十多天前,我已传下诏令,得到了中军全体官兵的热烈响应。”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此次武举,我们共收到了两千多名什长以上的小军官踊跃报名,他们的热情与勇气让我深感欣慰。接下来的比赛,我们将考察拳脚、马术、骑射、兵器和战术五个科目。除了战术科目为文试外,其余均为武试!”

    随着刘义真一声令下,两千名参赛者被分为五组,每组四百人,分别进行各项科目的比拼,等比赛完之后,再交叉循环比赛。

    拳脚较量中,勇士们或闪转腾挪,或出拳如风,展现出了惊人的身手;

    马术比赛中,骑士们策马奔腾,英姿飒爽;

    骑射环节更是精彩纷呈,箭矢如雨点般射向靶心;

    兵器比拼时,刀枪剑戟寒光闪闪,气氛紧张而激烈。

    每一场比赛都轰轰烈烈,扣人心弦,唯独战术科目,略显清冷,可又非同寻常。

    原来在校场西侧,伫立在一个又一个累计一百多顶的帐篷,每个帐篷内都有一名负责监考的官学生,这些人自然是刘义真养在府邸里帮忙查阅尚书省账册的孩子。

    他们既是考官,又是“考生”?此话何意?许多出身贫寒的下级军官,自然是目不识丁,但又久经沙场,对于如何排兵布阵自然是门清。

    为了公平,刘义真便想了这么一出,四百人分四轮,轮番进入帐篷内答题,考官提问,由考生直接口述回答,然后考官则将考生的答案誊写在答卷之上。

    谢晦看到刘义真如此安排,那汗珠子便如雨下,原本想着一群丘八,如何识得字怎么写?没想到人刘义真,完全没要他们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