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回乡归园田居

54,庭院哲学_田园情隐士梦

    庭院哲学_田园情隐士梦

    我读过一本叫做《诗与它的山河》的书,从这本书中,我慢慢了解了中国人为何都有“桃花源”情结。书上说,这是隐与仕对立之后,文人心中自觉不自觉的产物。

    几千年下来,文人雅士的这种“桃花源”情结,已经深藏于每一个被中国文化熏陶过的人心中,成为一个民族共同的集体愿景。

    关于田园生活,陶公写有《归园田居》五首,以其一与其三最为有名。其一全文为:“少无适俗愿,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徐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首诗与于陶公辞彭泽县令后回家田居时,描写了此时田居生活的一些现状与想法。同样这些内容,也成为了后人对于田居生活的一个重要样板,如有十余亩地,八九间房,有后园,有前堂,养鸡养狗,种菜种花,离村不远,邻里相近。

    居住在这繁杂的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别人就问我为什么如此幸运?只是因为内心世界丰富,精神高尚,所以我才不会受到尘世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都特别欣赏陶渊明的做人态度,不仅看得开,还懂得听从本心,摆脱世俗,去过好自己的一生。

    像陶渊明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相:日子过的,并不仅仅是柴米油盐,还有悠然心境。

    古代携妻隐居的高人很多,例如战国时齐国著名隐士黔娄,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最后,即借黔娄之妻的话赞美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夫妻偕隐,甘贫乐道,当然很完美,但这样的妇人能有几个?

    孺仲,即东汉王霸,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王霸隐居多年,某日,青年时期的朋友令狐子伯遣其子送书信给他,当时子伯已为楚相,其子为郡功曹,车马服从华赫雍容,王霸的儿子正在野外耕田,听说家里来了贵宾,慌忙放下犁耙回去,当他看见客人时,自惭形秽不敢仰视,王霸在旁看着儿子如此阘茸,不觉自失,客去后久卧不起,其妻问何故,他不得已说了缘由,其妻曰:“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今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惭于儿女乎!”霸起而笑,遂与妻终身隐遁。

    陶渊明的处境就很现实,他选择归园田居之后,也许每次弃官之后,因生活艰难,他的妻子颇有微词,五十二岁那年,病重的他以为大限将至,便写了封遗书,即《与子俨等疏》。他对五个儿子剖白心迹,称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而使汝等幼而饥寒,内疚之后,他说:“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

    陶渊明接着说:“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即他选择隐居,没有对不起谁,遗憾的只是缺少知己,没有志趣相投的邻居,更没有老莱妻那样的妻子。春秋时楚国的老莱子隐居蒙山,楚王重礼相聘,其妻竭力劝止,于是夫妇一起逃隐江南。

    陶渊明的处境就很现实,他选择归园田居之后,也许每次弃官之后,因生活艰难,他的妻子颇有微词,五十二岁那年,病重的他以为大限将至,便写了封遗书,即《与子俨等疏》。他对五个儿子剖白心迹,称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而使汝等幼而饥寒,内疚之后,他说:“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

    《衡门》诗中的男子,如果他也是和妻子偕隐,他的安贫乐道比较世俗,有点儿知足常乐:有个地方可以栖迟,有个人可以作伴,他觉得能这样生活就很好。话虽这样说,他的语气听着却像是自我安慰,否则又何必对鲂鲤和子姜念念不忘?

    木屋虽小,天地广大

    明董其昌《仿古山水图》(局部)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这是一首赞歌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赞美隐居生活的歌,也是赞美隐士的歌。考,成也;槃,架木为屋。又一说,考,扣也;槃,即盘,木器也,考槃者,如鼓盆拊缶而歌也。总之,这是一首逍遥自在的歌。

    山涧边一座木屋,那是隐者的居处。

    “独寐寤言”,独睡,独醒,行走坐卧,都是一个人,似乎很孤独,但寤言,又似乎他并不孤独,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和自己在一起。

    而且他还对自己说:“永矢弗谖”,永远不要忘记独居的乐趣。

    并非要隐藏什么,而且他还对自己说:“永矢弗谖”,永远不要忘记独居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