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回乡归园田居

56,田园生活是幸福指数“悠闲、寡欲、融入自然”三要素的根本

    田园生活是幸福指数“悠闲、寡欲、融入自然”三要素的根本

    很多人,为什么一过了60岁退休后,突然觉得活得很累、很无趣,很无意义,生活质量明显的下降。

    看着镜中熟悉又陌生的自己,或许会觉得迷茫、无助,内心时常感觉闷闷不乐,对生活也没有了热情,感觉每天都在混日子。

    社会学家研究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一是从职场到退休,落差太大,失落感太强。

    工作的时候,我们为了生计、为了业绩,不停忙碌着,天天马不停蹄。虽然压力大,但这种充实感、满足感,让我们在心理上有了依托。

    退休后,一下子没有了工作的忙碌,失去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从忙碌到清闲,心理落差大

    二、社交圈子改变,甚至没有了朋友,相处难适应

    在职时,社交圈子相对固定。但退休后,生活的区域变大,接触面也广了。

    人在社会上混,无论职位高低,都会有一定的人脉,有自己特定的圈子。

    一个地位很高的人,会有很多人围着他转,迎合他,奉承他,他会有很多的所谓的朋友,时常电话问候,登门拜访,请客吃饭。

    而一个地位很普通的人,他的身边也会有人时不时的给他买包烟,夸赞几句。

    当人退休以后,无论你曾经身处高位,还是曾经非常普通,基本上都会面临着朋友一哄而散的结局。

    正所谓,人走茶凉,甚至有的时候人还没走茶就凉了。很多人,对于前后的巨大落差很难接受。

    三、适应不了变化

    退休后,收入减少,买东西考虑得比以前更多了,不会像之前一样随心所欲的买,而是更偏向于是否实用。说实在话,钱少了,人的底气也没那么足了,毕竟要省着钱花,攒钱养老。

    其实,大部分并不是因为没钱,退休金可以维持正常生活,但是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着工作的人生活得比自己好,出手大方,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内心很不平衡。

    以上三个方面归结到一点,还是欲望太多,又得不到满足,郁郁不得志。

    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呢?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也给出了答案。在退休后的61岁~70岁这黄金十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节奏放慢下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具体的说至少需要三大要素:即悠闲、寡欲、融入自然。

    一、悠闲

    悠闲是幸福的第一要素,也就是学会享清福。在现实当中,经常听到有人说,等我老了,就啥事都不管,只享“清福”了。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家都把生活、工作、赚钱、利益等看成一种积累,并理所当然地认为,等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或者积攒够了,就高枕无忧了——享“清福”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

    真正的“清福”,其实并不是“啥事都不用管”,而是清静无为,不再受到世俗之中的事情与烦恼所束缚。一个人唯有达到这个程度,才能说是享“清福”。

    甚至可以说,“清福”人人都有,但却很少有人享得了。

    为什么?

    艳福好享,美女、帅哥,红烛昏罗帐;

    口福好享,山珍、海味,烹煎炖炒炸;

    金福好享,声色、犬马,挥金如粪土;

    寿福好享,妻贤、子孝,儿孙绕膝前;

    什么是清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清福。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是清福。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是清福。

    空山古寺,万籁俱寂,一灯如豆,经卷轻翻。这是清福。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是清福

    所以,清福是孤独的乐趣

    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具有放下世俗中的事情与烦恼的能力,只是很少有人做得到罢了。

    那么,为什么很少有人做到呢?

    因为人之习性,难以转变——在红尘里的人生,人们往往会误认为功名富贵才是人生的真谛,但实际上,获得功名富贵不过是享洪福,而不是享清福。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生洪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享“清福”需要靠智慧,没有智慧的人,根本不可能享“清福”。清福

    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我们常赞某人能享清福,其实,我们都错了,清福,是最难享受的福。

    享清福的基础是寡欲,学会清欢。

    寡欲,就是你没有强烈的欲望调动,你才能心平气和的享受清净生活。

    工业时代贫富悬殊,你即使是百万富翁,眼睁睁的看着旁边有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老婆孩子骂你无能,搞得你极为惭愧和紧张。文明程度越高,欲望调动越强烈,而处于高度欲望躁动之下,谈何幸福与快乐,所以,寡欲是幸福的第二要素。所以中国文化,老庄哲学讲知足常乐。

    若想寡欲,尽量避开红尘俗世,融入自然,因此,幸福的基本第三要素叫融入自然。大自然孕育了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世间万物,来维系这个生态圈的平衡,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万物都要遵循大自然的节奏,做好自然之子;人是自然之子,在城市里,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所做的事情都在和自然渐行渐远,很难想起自己这个最根本的来历。只有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听听那大海边浪花拍岸的声音,听听那森林里树叶婆娑的声音,大自然壮丽山河的感觉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在城市里为了追逐那一点名利是多么多么渺小。自然,就像一位温柔的母亲,总能用她宽广的怀抱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经常融入大自然对身体健康有明显益处。身处花草树木之中可降低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早产和高精神压力的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英国、美国、西班牙、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20个国家的2.9亿份数据,主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关联性。他们发现,与几乎无法接触到绿色空间的人相比,常亲近自然的人们不仅睡眠质量更高,血压、心率较低,而且唾液中的皮质醇含量也显著降低了。皮质醇含量是参试者承受精神压力的生理标志,这表明他们的心理更健康。无论是在林间小道上悠闲地散步,还是在湖边静静地观赏鸟儿的飞翔,或是在溪边享受垂钓的宁静,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和疗愈。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拾荒者,每天都在城市的喧嚣中奔忙。如果能融入大自然,让疲惫的心得以放松,让心归于平静,这世间一切都会变的更美好!

    人类的幸福跟外在占有的物质质量没有任何关系,幸福快乐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感受。

    最聪明的活法就是:在自然中,或者是在田园生活中慢下来,静下来,稳下来。

    “慢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慢慢去感悟生命的美好。

    大家都在想着如何快速的赚钱,快速的致富,快速的实现财务自由,没有一个人愿意慢下来,没有人愿意停下脚步休息下,欣赏下沿途的风景。

    慢下来,种种花草,看看花开花落;在闲暇的午后,坐在窗边,泡一杯茶喝,欣赏窗外的风景。在傍晚时分,漫步在林荫小道,欣赏远处的晚霞......

    “细水长流,宁静致远”,在晚年,生活不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心灵的漫步。慢生活,一种回归自然、享受宁静、追求生活质量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老年人群中的一种生活艺术。

    “静下来”,远离车马喧嚣,不问是非,保持内心宁静。

    “稳下来”,行稳致远,余生每一步都要谨慎前行。

    佛曰:“浮生如茶,破执如莲,戒急用忍,方能行稳致远”。

    我们的生命,如同一杯清茶,茶叶因为沉浮,才释放出了本身的清香。

    心静者不浮躁,沉稳者不轻浮。

    在人际关系方面,记住李书同的5句话。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千金易得,知己难得。

    “人生各有渡口,有缘躲不开,无缘碰不到;缘起则聚,缘尽则散”:每个人只是陪你走一段路。

    人的一生,出生到成年之前,陪伴我们最多的是父母,兄弟姐妹,同窗好友。

    那个时候,我们以为兄弟姐妹之间会永远相亲相爱,父母会永远陪伴我们,同窗好友会永远是上下铺的好兄弟。

    然而,随着我们成家立业踏入社会,各自有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后,一切都突然变了。我们又开始认识新的朋友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把酒言欢互诉衷肠。

    然而,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那些整日在一起喝酒吃饭的好朋友也走着走着就散了。

    等到退休后,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孤单。那些消逝的不该消逝的关系,似乎都在渐渐消逝,我们无法左右。

    我们才渐渐明白:原来,人生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生命中的那些重要或不重要的人,也仅仅是陪你走其中一段路程而已。

    “你以为错过了的是遗憾,其实可能是躲过了一劫”:得失有定,该走的无法挽留,该留的无需祈求。

    人生,得失有数,福祸相依,顺其自然。

    “别贪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拥有,也别灰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没有”:没了朋友,你才看到家人,看到自己。

    “上船不思岸上人,下船不提船上事;旧人无需知近况,新人不必问过往”:人生总要往前看。

    人生没有回头路,只有砥砺前行,错过的人和事,再回头早已变了味。

    人生,无论是哪个阶段都不要轻易回头,回头不是一条最明智的路。

    所以,退休以后,就算一个朋友也没有,也没必要惆怅难过,而是更要好好的走完剩下的路。

    人生短短百年,不要陷在各种关系纠结中虚度,有或者没有,都看作是一种发展的必然,不纠结,不纠缠,不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