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往事

第九十二章 官员有难 谁来管(二)

    骆特回国述职时提出修建威海与青岛的铁路被拒,心中一直不能释怀:他不甘心威海卫这么块宝玉眼睁睁地因为无人赏识而沦为石头;他也不甘心大英帝国开疆拓土的基石就这样被沦为弃子;他更不相信从来没有踏上威海土地的大人们作出的决策会有利于大英帝国在威海的布局和发展。

    眼看着无法说服英国殖民部,骆特决定退而求其次,尝试说服山东巡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骆特为自己规划了一个堪称完美的路线图——到曲阜孔府拜谒衍圣公。骆特相信,在尊儒方面,他会找到与山东高层达官贵人们的共同语言,在关键问题上也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端午节这天,骆特出发了。

    在刘公岛码头,前来欢送的人们身穿盛装,聚集岸边,不停地向骆特挥手惜别。骆特健步登上了军舰,站在甲板上,挥舞着手,向岸上的人们致意。

    骆特眼望向众人,心却越过了刘公岛,飞向了对岸的租界地。骆特仿佛看到,有一条铁路从码头起步,蜿蜒西去,直达中国内地。与此同时,船上的货物顺着这条脉络源源不断地涌进了中国各地。到那时该是怎样一番美好的情景呢?

    骆特的目光回到了船上。这艘船是巡抚周馥派来专程接送骆特的大清军舰。随船而去的还有骆特的随从、警卫,还有一批在威海就地招募的民夫。这些民夫用独轮车推着骆特此行所需的行李、日常生活用品和要送出去的礼品。当然,回来后,他们还要把骆特收到的礼品用车子推回来。

    此前,骆特提出乘坐英国军舰前往,被周馥大人断然拒绝了。军舰从刘公岛起航,一路往西北方向航行,到达了连接渤海的小清河入海口。在这里,大清派出的护卫队手持长枪,军容严整地守卫在河边。

    骆特靠岸后,在全体士兵庄严肃穆的敬礼中,又登上了早就等在这里的游艇。这艘游艇是专门接待骆特的,随员和服务人员则在游艇后面的十多艘随行木帆船上。

    从小清河逆流而上,骆特一行直抵济南,从这里到山东巡抚衙门,大清骑兵沿途排成了两列,以军人的最高礼仪守护着骆特一行。终于,在济南府,当骆特与周馥大人并肩出现在观礼台上时,台下响起了十三声礼炮——这是大清所能给予的最高礼仪。在军乐队演奏的乐曲声中,两人共同检阅了仪仗队。

    离开刘公岛监狱后,曲文魁脑海中一直在翻腾着崔先生的话。曲文魁原想为秦大人鸣冤叫屈只是出于报答秦大人的恩德,并无他想。崔先生一席话让曲文魁意识到,原来秦大人身上还维系着威海的平安,大清的荣辱,百姓的安危。曲文魁决定,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到山东巡抚衙门为秦大人走一趟。

    端午节的第二天,曲文魁从买药的客人那里听闻骆特一行离开威海前往济南的消息,顿时有了主意。

    曲文魁匆匆乘船到达了小清河入海口,然后乘船到达了济南。等曲文魁到达济南时,骆特已经到达了曲阜;曲文魁赶紧赶往曲阜,等曲文魁到达曲阜的时候,已是骆特在曲阜访问的最后一天了。

    在曲阜期间,骆特参加了衍圣公专门为骆特举办的祭孔典礼,参观了孔学,还发表了即席演讲。在孔府,骆特亲手把一块用隶书撰刻的“不亦乐乎”四个大字的匾额赠送给了衍圣公。此刻,骆特在周大人的陪同下正在孔府做客。

    访问孔府对于骆特来说是久违的时刻。他在心里曾多少次设想过这样的时刻,而当这一时刻到来时,心里还是有太多的激动。骆特感觉,这一刻,他真正地融入了中华儒学文化核心圈里,让他面对中国文人时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信力,让他这个外来和尚在管理中国人时有了更多值得可圈可点的地方。

    在济南,骆特同周大人谈了修建威海到青岛铁路的设想,两人会谈并不顺利,很多时候都是在各自发表观点,自说自话。显然,周大人对此并不热心,两人并没有共同的语言,这是他早已猜到的结局。在这里,骆特要争取最后的努力,说服周大人。

    骆特从院子说到室内,又从室内说到了院子,说得口干舌燥。

    孔府的院子里,合欢花开了,满树点缀着如同折扇般的花朵;玫瑰花开了,一朵一朵雍容华贵,挂满枝头;水塘里的荷花开了,花朵点缀在万绿丛中,美丽而不妖艳。骆特和周大人站在合欢树下谈论着,心情却丝毫没有合欢的感觉。

    骆特招了招手,随从端来了啤酒。这是骆特在威海启程时特意带过来的,他要在古老的东方神秘住宅里,让主宾双方体验西方文明的乐趣。

    周大人拍了拍手,来了一支西洋乐队,现场演奏起了西洋乐曲。乐队是随行的礼仪乐团。周大人要让骆特明白,他对于西洋文化有透彻的了解;之所以不同意骆特的主张,不是榆木脑袋作祟,而是国家利益所在。

    在西洋乐曲声中,主宾共同碰杯,一饮而尽。骆特言道:“周大人,在圣人古老的宅邸里品尝我们西方美酒,让我有了双重的快乐。我在同一时间神奇地享受到了来自两个不同国度赋予我的不同文明,也让我对于孔子所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你们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应用我们西洋的技术,把铁路修建起来,如同在这里饮酒一样,是两个文明的结合。而这种结合收获的最终结果,就是民以食为天的富足。”

    “骆特阁下,在圣人的宅邸里欣赏音乐让我有了别样的感受。《论语》有言: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的是美妙的音乐可以让人忘记饭的美味,甚至可以几天不吃饭。国度不同,文明不同,但是总有相通的地方。你们喜欢音乐美酒,我们中国人也喜欢音乐美酒,什么时候骆特先生与你的那些高贵的朋友们能够带着啤酒和音乐而不是枪和炮踏上了中国的国土,不论是投资还是游乐,我都会送阁下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自然,我们也会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你。在这样的默契没有达成之前,我们不会持有开放的姿态。所以,骆特阁下,在这个问题上我一再重申,我们的立场不会变化。孔子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富贵于我如浮云”。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不义之财不可取。希望骆特先生能够理解。

    骆特眼见着无法说服周大人,又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便不再言语。为了化解尴尬,在一旁的衍圣公提出到郊外走走。

    孔府外,戒备森严,道路两旁肃立着持枪的士兵,警戒线从孔府大门延伸到了数里之外。

    曲文魁站在警戒线外,看着周大人陪着骆特远去,无计可施,只好随着看热闹的人流到了郊外。

    郊外,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到处是忙碌的人们。麦子刚刚收割,人们忙着打麦子,晾晒麦子;等这一切都弄好了,还要忙着向官府交地税,租地的忙着向地主交地租,路上推着粮食走来走去的人流不断。周大人把一用独轮车推粮的老者拦了下来,问道:“老兄弟,今年收成可好?”

    老人把推车放下了,回道:“托官爷的福,今年收成大好。”

    周大人抓了一把小麦看了看,问道:“老兄弟,今年麦价可好?”

    “回官爷的话。今年麦价大好,涨了足有两成。乡亲们都说孔圣人保佑,让我等小民今年可以不挨饿了。”

    “老兄弟,历来谷丰价必廉,今年麦子大熟为何卖得上如此好价?”

    “大人,小民活了五个甲子,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好事。”

    “这就怪了。”周大人转身对跟着身后的布政使、知府、知县等一干人说道:“你们都说说,这是为何?”

    众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人作答。

    曲文魁远远地听见了,高声应道:“大人,小民或能说上一、二。”

    周大人把手放在眼眉上,遮着光瞭望了一下,对身边的护卫言道:“让他过来。”

    护卫健步跑了过去。